在綿陽家長群里,"要不要選富樂國際學校"成了熱門話題。作為實地探訪過校園的“懂行的人”,我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家長對這類學校存在三大誤區(qū):要么覺得國際學校就是"貴族學校",要么擔心課程太"洋氣"跟不上,還有的糾結學費花得值不值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說說這所12年一貫制的國際學校。
先說最實在的硬件配置。富樂國際的實驗室讓我這個理工科出身的人都眼饞——初中部就有3D打印教室,高中部的物理實驗室直接對標大學標準。上周三我去參觀時,正趕上小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,孩子們輪流操作專業(yè)儀器的熟練勁兒,完全不像五六年級的學生。
課程設置更是"中西合璧"的典范。小學部每天雷打不動的1小時國學課,書法老師是省書協(xié)會員;初中開始引入IB課程理念,但英語課特別設置了"川普英語轉換"環(huán)節(jié),怕孩子學了"倫敦腔"回家跟爺爺奶奶溝通困難。高中部的選課系統(tǒng)簡直像大學,光是AP課程就有13門可選,去年有個學生就是靠冷門的"環(huán)境科學"AP成績申到了康奈爾。
再說說家長們最關心的升學數(shù)據(jù)。2023屆畢業(yè)生里,72%進了全球前100高校,有意思的是有8個孩子選擇gap year做志愿者。學費方面確實比普通學校高,但細算下來,從小學到高中12年讀下來,比去成都同檔次學校每年能省2萬住宿費。他們還推出了"校友獎學金",往屆畢業(yè)生家長自發(fā)成立的基金,專門資助有特長的孩子。
綿陽國際學校伙食費對比:每月800和1500的差距在哪?
一、食材品質:基礎款VS優(yōu)質款
800元檔的伙食主打“吃飽不貴”。食材以本地采購為主,比如普通蔬菜、冷凍雞肉、豬肉等,偶爾會有魚蝦,但種類較少。油鹽調料多為市場常見品牌,成本控制比較嚴格。
而1500元檔的菜品明顯更講究“新鮮”和“安全”。蔬菜大多來自有機農場,肉類選用冷鮮排酸肉,海鮮每周供應2-3次(比如鱈魚、蝦仁)。牛奶和雞蛋也會標注非轉基因或草飼來源,甚至食用油都換成橄欖油或非轉基因菜籽油。
二、菜品種類:大鍋飯VS定制化
800元套餐的菜單相對固定,每天提供兩葷兩素一湯,主食以米飯、饅頭為主。比如周一可能是土豆燒雞、青椒肉絲,周二換成番茄炒蛋和紅燒豆腐。優(yōu)點是分量足,但口味偏家常,適合對飲食要求不高的孩子。
1500元的檔位則更像“自助餐模式”。除了常規(guī)菜品,還會增加西餐窗口(意面、牛排)、輕食區(qū)(沙拉、三明治)和特色小吃(牛肉米粉、鮮榨果汁)。每周還有一次主題餐,比如東南亞風味日或烘焙甜品專場,孩子選擇空間更大。
三、營養(yǎng)搭配:管飽就行VS科學配餐
800元檔的飯菜主要滿足基礎營養(yǎng)需求,葷素搭配合理,但細節(jié)上可能不夠精細。比如綠葉菜偶爾偏油,油炸類菜品(雞米花、薯條)出現(xiàn)頻率稍高。
而1500元檔有專業(yè)營養(yǎng)師參與配餐,會根據(jù)學生年齡設計食譜。比如低年級孩子注重補鈣,餐后會有酸奶或奶酪;高年級學生運動量大,會增加牛肉、藜麥等高蛋白食材。甚至對過敏體質的學生,食堂還能單獨提供無麩質、無堅果的餐食。
四、附加服務:基礎保障VS貼心細節(jié)
800元套餐的服務集中在“按時供餐”和“衛(wèi)生達標”。食堂環(huán)境干凈,但高峰期可能需要排隊。
1500元檔則多了不少“隱形福利”:比如錯峰就餐減少擁擠,獨立餐具消毒柜,甚至提供課后加餐(水果拼盤、小蛋糕)。部分班級還能提前預約病號飯或生日餐,家長也能通過APP查看孩子每周的飲食報告。
五、值不值?看孩子需求
如果孩子不挑食,800元檔完全能滿足日常需求。但如果是“飯渣”體質、過敏娃,或者對食材安全性要求高,多花700元確實能換來更很多的選擇和更精細的服務。
舉個例子:朋友家娃對雞蛋過敏,學校單獨給他定制了替換菜品,光是這一點就讓家長覺得錢花得值。再比如體育特長生,每天訓練后能吃到現(xiàn)煎的牛排和蔬菜沙拉,體力恢復更快。
伙食費的差距說到底還是“基礎需求”和“品質需求”的區(qū)別。建議家長根據(jù)孩子的實際情況,和學校多溝通細節(jié),比如能不能試吃、有沒有靈活調整的空間,再做決定。
暫無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