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學校、國際高中、國際初中、國際小學這些詞聽起來耳熟,但它們的正確英文表達你真的知道嗎?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校時,直接用翻譯軟件直譯校名,結果鬧出不少笑話。今天咱們就掰扯清楚這些常用稱呼的"地道說法"。

先說最常見的"國際學校",英語里可不是直譯成"International School"就完事了。像北京鼎石學校官方名稱是"Keystone Academy",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叫"YK Pao School"。不過要是泛指這類學校,可以說"International School System"。

再說細分階段,

國際小學,Primary School Department(某國際學校小學部)

國際初中,Lower Secondary School(英式體系常用)

國際高中,Upper School(美式體系)或Sixth Form College(英式)

有個特別容易踩的坑——"國際班"的翻譯。某家長在申請材料里寫"International Class",結果學?;貜驼f他們只有"Global Education Program"。記住一個規(guī)律,帶具體課程體系的要用正式名稱,比如IB課程班得寫"IB Diploma Programme"。

幫朋友孩子申請學校時就遇到個典型例子。家長在郵件里寫"孩子想讀你們的高中部",翻譯成"high school section",結果招生官沒看懂。其實應該用"Secondary School Division"更準確,后來改完當天就收到面試通知。

建議大家直接上學校官網(wǎng)查英文名稱,注意三個細節(jié),1)首字母大寫的規(guī)律 2)有沒有冠詞"the" 3)校名縮寫習慣。比如深圳國際交流學院簡稱"SCIE",但全稱是"Shenzh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"。

下篇預告,《國際學校學費差距大的5個真相》

國際學校學費差距大的5個真相

國際學校學費差距大的5個真相

一、辦學資質(zhì)“含金量”不同

國際學校分三六九等,最直接的差別就是資質(zhì)。比如有些學校掛著“國際”名頭,實際只拿到普通民辦資質(zhì),課程體系東拼西湊,外教比例低,這類學校收費自然低。而像真正的“外籍人員子女學?!被蛘哂蠭B、AP等權威課程認證的學校,光是申請資質(zhì)的成本就得上千萬,更別說每年還要支付高額的認證維護費。家長交的學費里,有一部分就是為這些“硬門檻”買單。

二、外教成本能差出一套房

師資是學費的大頭。普通雙語學??赡苤挥?0%的外教,而頂級國際學校的外教比例超過80%。舉個例子,一個美國資深教師來中國,學校除了給年薪50萬起,還得包住房、子女教育、每年往返機票,甚至繳稅補貼。反觀中教為主的學校,人力成本直接砍半。有些家長抱怨“外教流動大”,其實也和學校舍不舍得花錢留人有關——福利到位的學校,老師一待就是五六年。

三、硬件設施真能“燒錢”

參觀過國際學校的家長都有體會,有的學校操場是塑膠跑道加鐵架攀爬架,有的卻建了恒溫泳池、高爾夫模擬室甚至馬術場。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,光是實驗室里的3D打印機和航拍設備就投入了上百萬。這些硬件不僅是面子工程,更是課程落地的必需品。比如STEAM課程要配激光切割機,藝術課得買陶窯、版畫機,這些開銷最終都會攤到學費里。

四、課程體系決定“燒錢速度”

IB課程和普通國際班根本不是一回事。IB學校光是一年的授權費就幾十萬,還要定期接受國際組織審查,老師必須參加海外培訓,一套流程下來成本飆升。而像某些以考試為主的A-Level學校,主打刷題提分,對課外活動、跨學科項目投入少,運營成本低,學費自然更“親民”。家長選課程時別光看價格,得想清楚孩子適合哪種培養(yǎng)模式。

五、城市地段暗藏“隱形成本”

北京順義、上海浦東的國際學校學費普遍比二三線城市高30%,這不光是品牌溢價。一線城市地價貴,比如上海某國際學校租用市中心地塊,每年租金超過2000萬;食堂食材要符合進口標準,校車覆蓋半個城市,這些日常運營成本像滾雪球一樣疊加。甚至家長群里的“圈層活動”——高爾夫體驗、海外研學等項目,也都悄悄算進了學費賬本。

所以別看都是國際學校,有的走“平價實用路線”,有的瞄準“高端定制”。家長在選校時,得扒開學費數(shù)字看細節(jié),外教資質(zhì)查一查,課程清單對一對,甚至食堂菜單都能看出學校到底把錢花在哪兒。畢竟教育沒有絕對性價比,適合的才是最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