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家長私信問我,"給孩子報國際小學到底要看哪些條件?"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,我當年也經歷過這個階段。今天就結合自家經驗和身邊10+個家庭的真實案例,給大家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

第一關,年齡卡得特別嚴

國際小學普遍要求入學當年8月31日前滿6周歲,比如2025年入學就要2019年8月31日前出生的孩子。去年鄰居家孩子晚出生3天,準備了半年材料還是被拒,家長急得直跳腳。

第二關,英語要過基礎門檻

很多家長以為國際學校英語要求很高,其實小學階段主要看孩子能聽懂簡單指令。比如朝陽某雙語學校面試時,老師會拿出動物卡片問"What's this?",孩子能用單詞回答就行。不過要注意,像順義某知名國際校會要求家長也具備基礎英語溝通能力。

第三關,家庭教育理念要匹配

去年朋友家的娃在面試時,老師特意問,"周末會帶孩子去博物館嗎?"其實這是在考察家長的教育投入度。國際學校特別看重家庭是否認同項目制學習、探究式教學這些模式。

最容易被忽略的隱形條件,

1. 學費之外還有制服費(2000-5000/年)、課外活動費(人均1萬+/年)

2. 部分學校要求疫苗本必須包含水痘疫苗

3. 非京籍家庭要提前準備"四證",尤其是工作居住證

建議提前1年做準備,我家老大當年就是跑了3趟街道辦才備齊材料。現在各大學校都有開放日,建議直接帶孩子去體驗,像海淀外國語、世青這些學校開放日當天就能預審材料。

國際小學轉學注意事項

國際小學轉學注意事項

一、先摸清政策,別急著辦手續(xù)

國際小學雖然招生相對靈活,但不同地區(qū)政策差異大。比如有的城市要求父母一方有外籍身份,或者孩子必須有海外生活經歷;有的地方則對社保、居住證年限有硬性規(guī)定。建議先到當地教育局官網查最新政策,或者直接打電話咨詢。千萬別聽信“關系能搞定”這種話,政策紅線碰不得。

二、選學校別光看“牌子”

一說國際小學,很多家長直奔“某外”“某藤”這類名校。其實適合的才是最好的,

1. 課程體系對路,IB、AP、A-Level各有側重,比如IB注重全科發(fā)展,AP偏重單科深度,得看孩子性格和未來規(guī)劃。

2. 師生配比別忽視,小班教學(15人以內)更能保證關注度,尤其英語基礎弱的孩子需要老師多互動。

3. 實地考察別偷懶,約個開放日,看看食堂衛(wèi)生、操場設施,甚至廁所干不干凈——細節(jié)最能反映學校管理。

三、材料準備要“多一手”

轉學材料比普通學校復雜,建議提前2個月開始準備,

成績單別只帶復印件,最好讓原學校蓋章密封;

疫苗接種記錄要中英文對照版本;

如果孩子有特長,考級證書、比賽獎狀全帶上,國際學??粗剡@些“軟實力”;

推薦信別套模板,班主任親手寫的評語比機構代筆更打動人。

四、孩子心理建設不能省

突然換環(huán)境,別說孩子,大人也發(fā)怵。有個朋友家娃轉學后整整一個月不說話,后來才發(fā)現是因為新同學都用英文聊天,他插不上嘴。所以轉學前可以,

帶孩子參加學校的夏令營或體驗課,提前熟悉環(huán)境;

在家多放英文動畫片,培養(yǎng)語感;

跟孩子坦白轉學原因,比如“新學校有更大的圖書館”,而不是說“以前的學校不好”。

五、時間節(jié)點卡準了

國際小學招生分春秋兩季,但插班名額隨時可能有變動。建議,

每年3-4月盯緊學校公眾號,很多插班考試這時候開放報名;

避開期末考試前后轉學,課程銜接容易出問題;

如果9月入學,最晚6月就要搞定所有手續(xù),暑假還能惡補下英語。

六、轉學后別當甩手掌柜

進了國際學校不等于萬事大吉,

1. 頭三個月最關鍵,每周和班主任溝通一次,了解孩子課堂表現,別光問“英文學得咋樣”,多關注“有沒有交到朋友”。

2. 課外活動要跟上,馬術、編程這些特色課不是擺設,能幫孩子快速融入圈子。

3. 家里習慣同步改,比如規(guī)定每天晚飯后全家用英文聊20分鐘,營造語言環(huán)境。

學姐提醒一句,轉學這事兒急不得。見過太多家長跟風報名,結果孩子跟不上又轉回普通學校,來回折騰反而耽誤學習。先把這些門道摸透了,再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,孩子適應起來自然順當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