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(xiàn)在越來越多的家長考慮送孩子讀國際學校,但選校前一定要擦亮眼睛。我在國際教育行業(yè)工作8年,見過太多家庭踩坑,今天說點實在話。

第一類要勸退的是"跟風型家庭"。鄰居家孩子讀國際學校就急著報名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根本適應不了全英文教學。建議先帶孩子試聽兩周課程,觀察真實反應。

第二類是"預算卡太緊的家庭"。國際小學每年學費20萬起步,這還不算夏令營、游學、課外活動的隱性支出。有個家長算過細賬,校車費每月2000,定制校服3800,海外競賽報名費單次就要5000。

第三類"體制內搖擺家庭"最頭疼。有個媽媽讓孩子同時準備中考和國際課程,結果孩子每天寫作業(yè)到凌晨1點,對了兩邊都沒學好。國際學校的培養(yǎng)路徑完全不同,家長必須做好路線抉擇。

第四類"忽視家校溝通的家長"要注意。國際學校特別看重家長參與度,開學三個月還不認識班主任的家長,孩子評優(yōu)基本沒戲。建議每周至少和老師溝通一次。

第五類"誤把國際學校當保險箱"的家庭最危險。去年有學生因為長期缺勤被勸退,家長還質問,"我們花了這么多錢學校憑什么管?"其實國際學校對紀律要求更嚴格。

學姐提醒家長,3月-5月是國際學校開放日高峰期,一定要帶孩子實地考察。重點關注三點,外教穩(wěn)定性、畢業(yè)生真實去向、校園安全管理措施。

國際小學報名前必須問校方的七個問題

國際小學報名前必須問校方的七個問題

一、"課程體系到底教什么?適合我家娃嗎?"

國際小學的課程名頭多,IB、AP、A-Level聽著都高級,但具體教啥、怎么教才是關鍵。比如IB課程注重探究式學習,適合好奇心強的孩子;AP偏重單科深度,可能更適合有明確興趣的孩子。

記得追問細節(jié),每天上課時間怎么安排?作業(yè)量多大?有沒有針對中國孩子的中文課程?別光聽“國際化”三個字,得看課程是不是真能讓孩子學得會、跟得上。

二、"老師能穩(wěn)定帶班嗎?外教到底啥來頭?"

外教流動大是很多國際學校的通病。直接問學校,“外教平均在校工作幾年?有沒有教師資格證?”別光聽說是“歐美老師”,得問清楚是哪個國家認證的資質。比如英國老師得有PGCE證書,美國老師得有州教師資格證。

中教也別忽略,問問他們的英語水平和教學經驗。最好能申請試聽一節(jié)課,親眼看看老師和孩子的互動方式——是死板講課,還是能調動孩子積極性。

三、"學費之外還有多少隱藏開銷?"

學費單上的數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。校服費、午餐費、課外活動費、夏令營費、教材費…零零碎碎加起來可能多出好幾萬。

舉個真實例子,有家長報了某國際小學,結果開學后發(fā)現(xiàn)每年必須參加兩次海外研學,單這一項就多花3萬。所以一定得問,“所有費用是否一次性列清?后續(xù)還有哪些必交項目?”

四、"一個班多少學生?管得過來嗎?"

小班教學不能光聽口號。25人以下算比較理想,超過30人就得慎重了——再好的老師也難照顧到每個孩子。

特別要問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,如果孩子暫時跟不上進度,有沒有額外輔導?學生之間發(fā)生矛盾,老師通常怎么解決?這些細節(jié)最能看出學校的真實管理水平。

五、"將來升學能提供什么支持?"

國際小學的升學指導不能等到畢業(yè)前才啟動。好的學校從三年級就開始規(guī)劃,比如,

定期做學術評估

組織家長參加升學講座

提供模擬面試訓練

問問往屆畢業(yè)生的去向,最好要具體案例。比如,“去年有多少學生考入第一志愿學校?有沒有不適應轉回體制內的案例?”

六、"課后興趣班是湊數還是真能學東西?"

體育、藝術、科技類的課外活動,要問三個關鍵點,

1. 執(zhí)教老師是專業(yè)教練還是普通學科老師兼任?

2. 是否需要額外收費?

3. 有沒有參賽或展示機會?

比如有的學校馬術課只是體驗式教學,而有的學校會組建校隊參加比賽,這中間的差別可大了去了。

七、"家長怎么及時知道孩子在校情況?"

家校溝通不能只靠一年兩次家長會。問清楚,

平時用APP還是微信群溝通?

孩子表現(xiàn)異常時,多久會通知家長?

校長郵箱是不是真的能收到回復?

有家長分享經驗,選了個承諾“每周反饋”的學校,結果老師忙得只能發(fā)模板式評語,這種溝通等于沒溝通。

學姐提醒各位家長,去學校參觀時,除了和招生老師聊,最好逮機會和其他家長嘮幾句??纯丛谛W生是活潑自信還是蔫頭耷腦,這些真實狀態(tài)比任何宣傳都有說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