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海淀媽媽群里都在傳的青苗國際學校,到底值不值得選?"這是我上周收到第23條關于國際學校的咨詢。作為實地探訪過北京15所國際學校的教育博主,今天用大白話聊聊青苗國際學校的真實情況。
先說硬件設施,海淀校區(qū)占地80畝的園林式校園確實讓人眼前一亮。幼兒園部有專屬的戶外游樂區(qū),初中部的實驗室配置了3D打印和機器人設備,最讓我驚訝的是高中部的升學指導中心——8個專職顧問坐鎮(zhèn),這在同類學校中很少見。
課程設置分得很清楚:IB體系從小學貫穿到高中,AP課程主要在十年級后開放。特別要提的是他們的雙語過渡班,適合剛從公立轉來的孩子。去年有個朝陽轉來的五年級學生,通過這個銜接課程,半年就適應了全英文教學。
關于大家最關心的學費問題,2024年最新標準是這樣的:
國際小學部:22.8萬/年(含餐費)
國際初中部:26.5萬/年
國際高中部:28.9萬/年
比去年漲了約5%,但包含了校車、課外俱樂部等常規(guī)費用。需要提醒的是藝術類選修課需額外付費,比如馬術課單學期要加收8000元。
師資方面,外教占比65%以上,多數來自英美加三國。我隨機旁聽了一節(jié)八年級科學課,澳大利亞籍老師用"垃圾分類"的生活案例講解化學知識,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方式很受孩子歡迎。
課外活動特別豐富,光是體育類就有18個選項。親眼看到小學部的屋頂農場,孩子們正在收割自己種的白菜。戲劇社每年會排演中英文雙語劇目,去年《花木蘭》公演時一票難求。
對了說說升學情況,2023屆畢業(yè)生中有72%進入全球前100大學。比較亮眼的是藝術方向申請,去年有學生拿到帕森斯設計學院offer。不過要提醒家長,如果目標是常春藤名校,可能需要額外加強競賽輔導。
北京順義國際學校與青苗對比,三大維度實測結果
第一維度:課程體系有啥不同?
順義國際學校主打純國際路線,課程體系以IB(國際文憑)為核心,從幼兒園到高中12年級全覆蓋。IB課程的特點是強調探究式學習,注重培養(yǎng)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全球視野。學校還會根據學生興趣開設選修課,比如機器人編程、戲劇藝術等,適合未來明確走留學方向的家庭。
青苗的課程則更偏向“中西融合”。小學階段采用中國國家課程+IB-PYP框架,初中開始逐步過渡到IB-MYP或英國IGCSE,高中階段提供IBDP或A-Level課程。這種模式適合希望孩子保留中文基礎,同時接觸國際教育的家庭。尤其是低年級階段,青苗的中文教學占比更高,對中文基礎薄弱的孩子更友好。
第二維度:師資力量誰更扎實?
順義國際的外教比例高達80%以上,大部分老師來自歐美國家,平均教齡超過10年。學校對教師的選拔標準嚴格,很多老師本身有IB課程研發(fā)經驗。不過也有家長反饋,外教流動性略高,低年級班級偶爾會出現(xiàn)中途換老師的情況。
青苗的師資結構更“多樣性”,外教占比約60%,其余為雙語中教。中教團隊很多有海外留學背景,既能用英文授課,也能用中文輔助解釋難點。比如數學課上,老師會先用英文講概念,再用中文幫孩子梳理邏輯,這對剛接觸國際課程的孩子來說比較實用。
第三維度:校園氛圍差異在哪?
順義國際的校園硬件絕對是“頂配”。標準足球場、室內游泳館、科學實驗室一應俱全,甚至還有專屬的植物溫室和藝術畫廊。學校活動也特別豐富,光是社團就有60多個,從馬術到模擬聯(lián)合國都能選。不過因為班級人數少(平均18人/班),孩子之間的競爭感不強,更適合性格獨立、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。
青苗的校園規(guī)模稍小,但“社區(qū)感”更強。學校會定期組織中國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活動,比如中秋做月餅、冬至包餃子,同時也有國際文化周、英語演講比賽。低年級家長普遍反映,老師對孩子的關注更細致,每周都有家校溝通記錄,適合需要更多陪伴的孩子。
關于學費: 順義國際一年學費約25萬-30萬,青苗在18萬-22萬左右。如果預算充足且認準“老牌國際?!?,順義國際的IB成績和升學口碑確實更突出;如果希望兼顧中文基礎、性價比更高,青苗的“兩條腿走路”模式可能更實際。
對了說句大實話: 選學校沒有絕對的對錯,關鍵看孩子適合哪種環(huán)境。比如順義國際的自由度更高,但需要孩子主動規(guī)劃學習;青苗的節(jié)奏更緊湊,老師會帶著孩子一步步走。建議家長帶孩子參加校園開放日,感受一下課堂氛圍,比單純看數據更直觀。
暫無評論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