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長群里看到個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,十個咨詢國際高中的家庭,有七個第一句話就問"XX學校和XX學校哪個升學率高"。作為在國際教育行業(yè)摸爬滾打八年的"老司機",今天就跟童鞋們兒掏心窩子聊聊選國際高中那些門道。

先給大家潑盆冷水——下面這五類家庭,真不建議急著報國際高中,

1. 孩子英語期末考沒上110分(滿分120)還硬要選全英文授課的

2. 家長覺得"砸錢就能出成績"的

3. 沖著學校豪華游泳池報名的

4. 孩子明確說過不適應小組學習的

5. 家庭備用金不足200萬的

說到選校流程,給大家畫個重點路線圖,3月參加開放日別光看宣傳片,重點觀察三點——外教流動性(看教師辦公室工位名牌新舊程度)、在校生狀態(tài)(午休時去走廊轉轉)、課程設置細節(jié)(有些學校AP課程開不全純屬湊數(shù))。

課程體系這塊兒要特別注意,IB不是學霸專屬,但確實需要孩子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;A-Level看著科目少,想申美國前30還得搭配競賽;AP課程靈活度高,但要注意學校是否提供足夠的選修課。有個家長去年踩的坑可以借鑒,他家孩子明明理科強,卻選了所文科見長的學校,結果天天抱怨課程沒挑戰(zhàn)性。

關于大家最關心的學費問題,給個實在話,北京上海頭部學校每年25萬起步是常態(tài),但要注意隱性消費——某知名國際高中的海外夏校項目,兩周就要8萬還不含機票;還有個學校的"背景提升服務",做個科研項目報價12萬。所以備好200萬真不是嚇唬人。

說一千,道一萬給個實用建議,帶孩子去學校試聽千萬別走過場。上周有個家長分享的經(jīng)驗值得學習——他們特意選了周五下午去訪校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這個時間段外教請假率高,學生都在自習,這才看清學校的真實管理水平。

國際初中擇校必看,哪些孩子更適合雙語教學環(huán)境?

國際初中擇校必看,哪些孩子更適合雙語教學環(huán)境?

一、從小“話癆”的孩子,雙語環(huán)境可能是加分項

如果你家孩子從小喜歡表達,愿意主動和人聊天,甚至有點“小話癆”的潛質,這類孩子往往更容易適應雙語教學。

比如鄰居家的娃,從小跟著爸媽參加英語角,雖然一開始說得磕磕巴巴,但特別敢開口。進了雙語初中后,外教課上其他孩子還在糾個人覺得法,他已經(jīng)能連比帶劃地和老師討論作業(yè)了。

劃重點, 雙語環(huán)境不是“學英語”,而是“用英語學”。孩子如果不怕犯錯,愿意主動交流,就能更快突破語言關。

二、家里有“雙語基因”的娃

這里說的“基因”倒不是天生遺傳,而是家庭氛圍。比如父母一方有海外背景、家里經(jīng)??从⑽膭赢?、甚至周末習慣用英語點個外賣的……這些細節(jié)會讓孩子對雙語環(huán)境更熟悉。

有個朋友的孩子從小跟著媽媽看美劇,雖然沒系統(tǒng)學過語法,但對英語的語感特別強。進了國際初中后,理科課上老師用英語講物理公式,他反而比傳統(tǒng)學校轉來的學霸更快聽懂。

注意, 家庭不需要刻意營造“全英文環(huán)境”,但日常接觸雙語的機會越多,孩子適應起來就越輕松。

三、對文化差異“自來熟”的孩子

雙語學校的外教課、國際節(jié)日活動、甚至課堂討論的話題,都帶著濃濃的多元文化色彩。有的孩子聽到不同國家的習俗就兩眼放光,有的卻會覺得“關我啥事”。

舉個例子,去年參觀一所雙語初中時,正好趕上學生模擬聯(lián)合國辯論。一個女生為了代表巴西的觀點,主動查資料研究熱帶雨林保護,說一千,道一萬用英語侃侃而談。這種“對世界好奇”的特質,恰恰是雙語環(huán)境最看重的。

提醒家長, 可以觀察孩子平時是否喜歡看海外紀錄片、是否愿意嘗試外國美食——這些細節(jié)都能看出TA對跨文化的接受度。

四、“偏科生”可能找到新舞臺

傳統(tǒng)初中里,有些孩子因為數(shù)學不好就被貼上“差生”標簽,但雙語學校往往更包容個性化發(fā)展。比如有的孩子語文成績一般,但動手能力強,在雙語學校的科學課上用英語做實驗報告反而成了優(yōu)勢。

認識一個男孩,在國內(nèi)小學時總因為寫字慢被批評,轉學后老師發(fā)現(xiàn)他擅長用英語做PPT展示,直接讓他帶隊參加國際科創(chuàng)比賽。

關鍵點, 如果孩子在某方面有獨特興趣(比如編程、藝術、機器人),雙語環(huán)境能提供更多資源幫TA放大優(yōu)勢。

五、家庭規(guī)劃清晰的更穩(wěn)妥

對了說點實在的,選雙語學校不能光看孩子,還得看全家未來的打算。如果確定初高中階段出國,或者大學要走國際路線,早點進雙語環(huán)境確實能無縫銜接。但要是還沒想清楚,可能反而會讓孩子在兩種教育體系間糾結。

比如同事家的女兒,從五年級開始讀雙語學校,家里早就計劃高中去加拿大?,F(xiàn)在她能用英語學數(shù)學、科學,還參加了校內(nèi)的北美文學選修課,以后出國基本不用過渡期。

建議, 家長至少要有未來3-5年的規(guī)劃,別抱著“先試試看”的心態(tài)選雙語學校,畢竟課程體系轉換成本很高。

寫在說一千,道一萬,

每所學校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生,雙語初中也不是“高級版”保險箱。多帶孩子參加校園開放日,觀察TA在模擬課堂的反應;平時聊天時問問TA“如果老師上課全說英語你怕不怕”。有時候,孩子的答案比任何測評都準。